(一) 目的:
- 讓子女透過家課鞏固課堂學習,加強理解課程內容。
- 讓子女為新課題作準備,在家長的協助下,進行自學。
- 激發子女的思考,讓子女在家中發展獨立學習的能力,作為學校學習的延續。
- 幫助子女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,利用課後時間延續學習,培養獨立和主動學習的能力。
- 家長可以透過家課瞭解子女的學習進度及問題,從而找出需要改善的地方。
- 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,促進學生有效學習。
- 有效評估子女在汲取知識、掌握技能及培養良好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表現。
- 讓家長了解子女的學習進度和特質,從而能適時作出支持。
- 讓家長及學校攜手合作,共同尋求方法,幫助子女改進,以鼓勵他們發展潛能。
(二) 家課設計的原則:
- 家課內容會配合學校課程,課堂的教學進度及有明確的學習目標。
- 家課類別除一般作業、課業外,也可包括閱讀、課文預習、溫習默書、背誦佳句、做實驗、做模型、網上學習、資料搜集、專題研習、訪問報告等。
- 安排有效益的家課,避免無意義或機械式的重複性的抄寫練習。課業具挑戰性,能引發學習動機,提升思維能力,並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造能力。
- 家課類別會多元化,初小家課加入富趣味性、創作性的元素;高小家課加入富思考、重分析、發揮創造力的元素。
- 鼓勵子女善用不同的學習資源,例如圖書館、互聯網、電子學習平台等,從而發展他們學會學習的能力。
- 家課的設計會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,所定的目標和要求會因應學生的的能力與程度,調適功課的深淺程度。
(三) 實施程序及安排:
- 中、英、數三科每天均有適量家課,每科不多於兩項(不包括改正、溫習、閱讀及網上閱讀),長假期除外。
- 任教同一班的教師會互相協調,平衡每天的家課份量。
- 教師於導修課向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輔導,幫助他們解決在家課上所遇到的困難。
- 家長或監護人須檢查學生在手冊上有否寫齊家課,並簽閱家課冊。
- 家長可透過 eClass Parents App閱讀子女當天的家課,以便指導及督促子女完成家課。
- 教師會盡快批改家課發還學生,並在堂上講解學習難點,也會盡量輔助尚未完成家課的學生。
- 教師批改家課後,除了適當地給予等第、分數或其他形式的表現評級外,更會給予其他具體清晰的回饋,可讓學生知道如何改善家課的表現及如何補救問題,以鼓勵學生繼續努力。
- 子女如在家課有出色的表現,應加以讚揚,以發揮激勵的作用,並促使子女的學習得以達標。
- 如子女的表現未如理想,家長便應與教師商談,找出原因,給予適當的支援,以助子女作出改善。
- 家長應跟進子女欠交家課的情況。若子女經常欠交,應及早與教師商談,了解情況,找出問題所在,尋求解決的辦法。
(四) 家長配合:
- 協助子女安排固定的家課時間,並提供有助學習的環境,如關閉電視及音響,預備足夠的文房用具,盡量減低各種影響子女做家課的干擾;協助子女培養作息有序的良好習慣;按家課的要求及緩急優次,分配時間,依時完成。
- 清楚明白家課的目的與要求,向子女提供適當的指導,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,找出可行解答方法;避免提供過多的支援,甚至代他們完成家課,以免他們養成倚賴的習慣,妨礙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。
- 培養子女自我管理的能力,如指導子女於「家課冊」上加上標示,再依照家課項目自行完成所有家課,然後按上課時間表收拾書包。
- 詳加細閱教師派發批改後的家課,多了解子女的長短處,從而協助他們改進。
- 與學校教師溝通,以了解子女的學習進度,及適時向學校反映子女在家中的學習態度。如果遇到困難,亦應及早與教師商討解決的辦法。
- 應多為子女安排多元發展的活動,並教導他們善用閒暇,適當地編訂作息時間,毋須要求子女做過量的額外補充練習,或參加以機械式操練方法教學的補習班,以免減低子女的學習興趣。
- 關注子女身心健康的均衡發展,讓子女在做家課之餘有充足的休息時間,以發展個人興趣及潛能。課後亦有空間享受各種體藝活動,並與家人、同儕和朋友建立良好關係,從而建立均衡和健康的生活模式。